搏动性耳鸣是一种影响患者多、诊疗难的临床疑难症,多由患者颅内的客观性声源引起,其产生、传导、接收通路是生物力学问题。然而,针对搏动性耳鸣的生物力学研究,只研究乙状窦流场等局部环节,未能将噪声产生、传导、接收通路耦合分析耳鸣病理。实验室研究人员运用体外实验方法,结合3D打印、近生理脉动流等技术,构建了搏动性耳鸣在颅内的产生、传导、接收的生物力学实验模型,首次在体外模拟出与临床录制的搏动性耳鸣噪声相似的静脉噪声,实现了流场-振动-搏动声的全阶段生物力学分析。我们通过体外实验证实,搏动性耳鸣噪声由横窦-乙状窦交汇处产生。乙状窦骨板缺损会使乙状窦组织产生20Hz以上的、具有明显搏动周期性的振动,这种振动会产生搏动性的静脉声,可由空气传导引发耳鸣。
本研究的结论已应用于北京同仁医院的搏动性耳鸣诊疗实践,对乙状窦骨板缺损的耳鸣患者实行骨板修复手术,而对乙状窦骨板仅变薄并未缺损的耳鸣患者不实行手术。

波动性耳鸣体外模拟实验示意图及测试结果